第(3/3)页 总是战火纷飞,路途遥远,却也没有阻挡住学生们求学的道路。 教授、老师们更是义无反顾。 或许在国家大义面前,才能真正彰显出每一个中国人的爱国情怀。 此刻的润泽,才猛然情形,身为老师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而不是无所事事,沉浸在感情的迷乱中自哀自怨。 他要成为民族的脊梁! 至此长沙临时大学改名为云南联合大学。 设立,文、理、工、法、商、师范五个学院二十六个系。 就在学生们入校之后,一下涌入新校的学子如此之多,这才发现校舍紧张异常。 开始紧急修建校舍。 并计划在当年的五月四日正式开课。 没有钱、没有物,要修建校舍谈何容易。 当时的建筑系教授夏先生的设计图易稿十余次。 夏先生忍无可忍,最后一次他当众将建筑稿件摔在时任校长的莫先生面前的地上。 莫校长平静地告诉他:“除了图书资料室做砖瓦建筑,部分教室用铁皮做顶,其余统统做茅草房。” 夏先生听后大怒,“茅草屋农民都会建,干吗要我这个建筑专家来设计?” “国难当头,用茅草来建大学是不得已而必须做的事情。”莫校长无奈的摇摇头,转既又说道:“还得麻烦先生,看能不能用茅草把校舍做得尽可能好看点、好用点,这还得靠诸位的支持!” 当年的艰难可想而知。 当晚,夏先生按照建茅草校舍的思路再次修改方案。 夏天生点着一盏油灯熬夜修改图纸,旁边的夫人看着修改的图纸一边偷偷的抹着流泪。 这就是战争带来的生活教学的改变。 那个时候日军的飞机常常盘旋飞过昆明,投下一枚又一枚的炸弹。 因此,跑空袭警报似乎也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也就成了云南联大师生的日常。 润泽,就成为跑警报的教授。 每当日军飞机来临,润泽就拿着一块铁皮,四处敲击着,将在教室里面上课或者宿舍、图书馆,校园各个地方的同学们都赶到防空洞里。 他总是最后一个离开的。 或许这就是责任,保护学生是身为教授的职责。 也是他反抗的一种方式。 那个时候,还有一位学生,专门写过一篇文章,名字就叫做《斯文教授跑警报》。 在学生的描述中,说是这个“跑警报”也有说法,它不叫“躲警报”也不叫“逃警报”,那是因为或“躲”字太消极,“逃”字又太狼狈。 只有这个“跑”字,于紧张中透着一股从容,最有风度。 原来于文人,这份气节更是弥足珍贵。 文人就是文人,纵使炮火连天也无法阻挡文人的黑色幽默。 大家都发挥着群众的智慧躲避日军的轰炸。 曾有一位教授,找人在教学楼前挖了一个很深很大的土坑,并且在上面盖上木板当作防空洞。 而这个情况被楼上的另外一位教授发现。 一时兴起作了一副带有讥讽意对联,那就是:“见机而作,入土为安。” 那是一段艰难岁月,除了炮弹的袭击,还有就是雨水。 云南气候多雨。 为了防止空袭,那教室的屋顶是用铁皮做的,但这样的教室亦有弊端。 每当下雨,雨打在房顶上叮叮的声音吵得学生根本听不到讲课的声音。 润泽的课程也因此常常不得不中断。 大雨之中,后排的学生根本听不清,有的甚至转头去看外面窗户上的的雨。 润泽只好停下来,他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大字“停课赏雨”! 日子就这样过着,那曼琳还在上海似乎并不打算来到云南。 曼琳写信,说是上海的物价飞涨,她这些年将娘家的陪嫁也差不多快花完了。 言语之中似乎在责怪润泽给寄的钱越来越少了。 润泽很是生气,她似乎根本不知道在云南生活的艰难。 他只回信:“国难当头,云南或者离婚,你这边二选一……” 曼琳在上海的名声似乎也不太好了…… 当她收到信的时候,这一次并没有跟以往一样顺带着的是一张银票。 这一次言语简单,就是让她选择,要么离婚要么到云南。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