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后来县长琢磨着全县最有钱的地方就是银行了,想着看银行有没有办法。 他把志胜介绍给了农行的行长。 农行的行长跟着他骑着摩托车,踏遍了整个山上的地方。 志胜说是行长有面子,有福气,他是第一个载着他的高级专车。 之前的时候,志胜还是靠着一辆28自行车,踏遍每个地方。 改革开放,现在已经是八四年了,他终于不用再骑着那辆二八自行车,脚蹬着爬遍整个山上,有些地方还得自己扛着自行车上山。 现在,他有了一辆幸福摩托车。从后面带着农行的行长,两个人靠着一辆摩托车,愣是把全县的林地、山区都看了个遍。 说要贷款办场,农行的行长同意了。 他说,他相信老盛做事的这股劲头,等到这片山上的林子都起了。这个产值不是一点半点的。 “老盛,你好好干。农行支持你,但是这一年按期还的利息,你自己得想办法,我可帮不了你。” 志胜答应了。 接下来,就是办场。 志胜,省钱,甚至可以说是抠门了,恨不得一分钱当两分钱用。 能自己做的,能在山上寻找道的,就不花钱。 他小心翼翼的使用着这些国家贷款。 那些店员都笑他自己的工资都没见这么抠的。 那些大梁砖木,能不用花钱买的都不用钱买。 不止这些,刚开始的时候他每个月的工资基本都贴补上了。 半年时间场区基本上建设好了。 这是终于有了房子,有了一片遮风避避雨的地方,可以在这里办公了。 接着就是找人,刚开始将近一年志胜又是场长,又是会计,又是出纳,又是生产员。 最着急的是找工人培育苗木。 终于场里调来了第一个会计。 当这个整个班子搭起来的时候,志胜已经开启每年十万亩的造林计划。 早晨五点不到起身上山,一直干到凌晨一点钟,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。 忙的阶段,他甚至七天七夜都没有睡觉。 他在河滩荒地上建成了400亩的苗圃,用来给山上供应苗木,每年生产都要十万亩。 他建设了400亩的果园,载种了咱们国家第一批红富士苹果。 他还建设了蕨菜加工厂。 她还建设了花卉公司。 这些工作他都没用国家的一分钱的经费。 国家拨的每一分钱都用在了山地造林工作中。 关于这启动的第一笔钱,是老盛带着农民工打工,挖树坑挣来的! 这一干就是15年。彭县的这一片区域变成了绿地。 志胜的林业事业从未停止。 1984年, 那个时候,一亩地的造林任务,国家的补贴,一亩地28块钱。 根本就不够用。但他也不能张口就找国家要。 国家需要建设支持的地方很多。 他琢磨自己克服困难,想办法自己来完成国家的造林需求。 第(2/3)页